台风命名:诗意名字背后的灾难真相
你有没有想过,当新闻里温柔地播报“烟花即将登陆”时,这个听起来像节日预告的名字,实际上意味着狂风暴雨和城市内涝?这种反差感正是近年来台风命名最魔幻的争议——那些诗意的名字,是否成了灾害的“糖衣炮弹”?
你有没有想过,当新闻里温柔地播报“烟花即将登陆”时,这个听起来像节日预告的名字,实际上意味着狂风暴雨和城市内涝?这种反差感正是近年来台风命名最魔幻的争议——那些诗意的名字,是否成了灾害的“糖衣炮弹”?
台风的命名并非随意决定,而是源自一套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协作机制,具有明确的历史演变和规则体系:
9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4年全球水资源状况报告》,发出严峻警告:全球水循环正日趋紊乱,极端水文事件在洪灾与干旱之间频繁切换,对生态系统、粮食安全和人类生存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平流层总臭氧含量明显高于往年,南极洲每年春季的臭氧洞规模也远低于1990至2020年的平均水准,显示臭氧层正在逐步愈合。
曾经,全球变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焦点,媒体广泛报道,环保组织积极呼吁,科学家也持续警示。然而,近两年来,这个话题似乎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那么,全球变暖问题真的得到解决了吗?
联合国气候专家周五指出,数十亿人正持续呼吸着每年导致逾450万人过早死亡的污染空气,其中野火产生的微小烟尘颗粒具有跨半球传播的破坏性作用。
中国气象局推出的3项合作举措令人振奋:与阿联酋共建气象卫星数据应用中心、与约旦等国家联合研发“妈祖”早期预警系统、与埃及合作开发气象人工智能模型。这些务实合作,正如在场的一位埃及气象专家所说:“让我们在面对共同的气候挑战时不再孤单。”
科学家对话科学家,探索气候变化背后的真实挑战。本期《锚点》节目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对话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关大博,直面全球温升已超1.49℃的严峻现实,揭示《巴黎协定》目标下的减排困境与中国的责任和行动。
人工智能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同时,也会带来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
8月4日7时5分,湖北省武汉市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4日白天,武汉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升至39℃~40℃,部分街道(乡镇)可达41℃以上,注意加强防范。
原以为“最暖年份”在2024年,谁曾想2025年刚进入6月份就迎来“致命高温”,华北平原多地发布高温预警,红温至40℃。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全球年度至十年气候更新(2025-2029)》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全球气温预计将继续处于或接近创纪录水平,增加气候风险,并对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2025年端午节假期,国内出游人次达1.19亿,同比增长5.7%;同期,银联和网联共处理支付金额4.8万亿元,同比增长3.4%。
“你家最近热吗?”这句话成了街坊邻居见面最常说的问候语。电费单上的数字蹭蹭上涨,空调外机日夜轰鸣,可屋里还是闷得像蒸笼。孩子放学回家满头大汗,老人整夜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连小区树荫下的流浪狗都热得直吐舌头。
世界气象组织于5月28日发布了一份最新报告,内容直指一个令人警觉的事实:未来几年内,全球变暖的势头将不会放缓,反而可能加剧。报告由英国气象局牵头完成,汇聚了多个国家气候研究机构的数据与模型,得出结论——从2025年到2029年之间,全球年均气温大概率将维持在极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2024年非洲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4年是非洲最热或第二热的年份(取决于不同的数据集),平均地表温度比1991至2020年的长期均值高出约0.86摄氏度。过去10年,非洲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正在全方位影响